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8242900000136

第136章 熹平石经

“原文”

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1],命议郎蔡邕为古文、篆、隶三体书之[2],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使后儒晚学咸取正焉[3]。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注释”

[1]正:校正。五经:指《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2]议郎:官名。掌顾问应对。[3]咸:都。取正:因为标准。

“译文”

春季,三月,灵帝下诏,命儒者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命议郎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抄写的,每天有车一千余辆,塞满大街小巷。

“点评”

蔡邕多才多艺,懂经史,精通音乐,会画画,善书法,能吟诗作赋,是东汉人文的殿军。熹平石刻,在书法史上,经学史上,石刻史上,均非常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