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朝格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阿拉善和硕特蒙古迁居阿拉善地区,迄今虽则300年,但正式在该地区设置旗政却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事。阿拉善旗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旗王先后袭位九代十王,受清朝封建统治250多年,相继又遭受国民党残酷统治达数十年之久。
当时,在这18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善土地上,4万多旗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文化教育事业非常落后,特别是阿拉善旗的妇女,在长期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歧视下,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女子读书被视为异端而遭到在种种非难。“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于朝政不吉利”等封建说教及陈腐偏见,剥夺了广大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正当权利,造成了旗中识字妇女稀少的可悲局面。因此,对当时的阿拉善旗来说,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已成为关系到拯救民族,振兴地方的一个紧迫的政治问题。
阿拉善旗第九代十位旗王达理札雅的夫人金韫慧(又名金允诚,系宣统皇帝溥仪的堂妹)女士,自幼生活在京城贝勒家庭中,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加之曾受辛亥革命的一定影响,她本人很推崇国人文化教育事业。
1931年底,达理札雅袭任旗王后的次年夏,金韫慧女士由北平首次前来阿拉善旗定居。当她目睹这里的落后状况,尤其是看到目不识丁的妇女在社会各阶层中比比皆是,有心改变这种愚昧落后状况,遂向旗府提出应在定远营建一所女子学校的建议。当时旗府虽采纳了她的此项建议,但果真兴办一所学校谈何容易,面临的困难不少。一则由于封建陈腐思想的束缚,人们不愿将女孩送往学校读书,二则校舍、教员、课本等还全无着落。
达理札雅、金韫慧两人,为早日开办定远营女子学校,把王府东院的5间房子腾出来当校舍的同时,从本旗文人中物选和聘请教师,又拨一笔款项购置桌椅板凳及课本等。此外,还以旗府的名义发布通告,要求定远营城里的学龄女孩进校读书。经过达理札雅夫妇的几年努力,于1937年4月15日,“阿拉善霍硕特旗立定远营女子小学校”得以正式开学,学校印章正式启用,在开学典礼上,达理札雅偕夫人金韫慧女士莅临,旗府一些官员及城中男子学校教师也纷纷前来祝贺。驻定远营的基督教传教士包某某(女,系外国人)也应邀参加了典礼。
女子小学校的校舍就设在旗王府东院里,校长由金韫慧女士担任。正式教师共5名(含校长),兼职教师3名,另聘请传教士包某某任英语教师。招学生计46名,其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平均年龄为11岁。校方根据学生的原有文化程度,设半年级、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等四个班,分在两个教室里上课。上课时,两个学生共坐一条长板凳。学生所用课本均免费发给。当时,还免费发一些笔墨纸张(金韫慧将自己每月36元的薪金全部捐给学校以作公用)。学生在校期间,一律穿由学校统一发的校服,分冬、夏装。
课程设置如下:女子小学设有国语(含毛笔练方)、蒙语、算术、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图画、卫生、公民、劳作、英语等十二课程。国语:主要学习《四书》《三字经》《百家姓》,并练习毛笔字;算术:学加减乘除运算及算盘;蒙语:从字母(蒙文正字详解语饰)开始学,掌握读和写的基本知识;社会课:以学社会常识为主;自然课:学自然常识和有关经济、地理方面的一些常识;体育课:以学体育为主,其中包括队列训练;音乐课:学唱歌曲及学舞蹈;图画课:学一点绘画基本知识;卫生课:学卫生常识;公民课:学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劳作课:学刺绣、剪纸、编织技巧;英语:从字母开始学。
金韫慧校长兼教公民、练字课,有时还代教国语、英语。
虽说女子小学校设施简陋,条件较差,但因执教严而有方,学生成绩提高很快,故获家长们的好评。遗憾的是,好景不长,阿拉善旗于1938年横遭不测,该校被迫解散,以后再也未能得到恢复。
阿拉善旗女子小学被迫停办的大致经过是,1938年2月末,宁夏军阀马鸿逵诬陷阿拉善旗王达理札雅私通日本人,他一面调集重兵围攻定远营城,一面进行政治欺骗,迫使达理札雅就范。随后,他将达理札雅“接”往银川,不久后又移至兰州变向软禁近7年之久。由此,阿拉善旗方面不但蒙受奇耻大辱,而且旗政也陷于瘫痪而处境凄惨。当时,旗内人心浮动,加之金韫慧校长也在兰州被软禁,无人问津校务。阿拉善旗女子小学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停办解散的。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定远营开办“国立实验小学校”并委派薛公武出任校长职,当时,旗府针对这一情况,特下通知告旗人说,旗属女子小学校与男子小学合并,望本旗学龄儿童勿往“国立实验小学”报名。旗府通知中虽提及女子小学校,但这时女子小学校已名存实亡了。
1940年,达理札雅从兰州派李阴国出任阿拉善旗“男女混合小学校”校长。但该校的女子班一直拖至1941年才正式开课。在校内男子班和女子班是被隔离的,分别单独上课,互不往来。1941年,该校第一届女子班得以毕业。
阿拉善旗女子小学校,开办不久就夭折了。但是,不管它命运如何,它确对阿拉善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重要推动作用。它的出现,使得广大女子冲破封建束缚,争得接受文化教育的平等权利。女子小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妇女,解放后,她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并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注:编写此史稿时,除参阅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有关资料外,还走访了曾就读于女子小学校的罗桂芳、魏冬桂、杨淑兰、王淑敏等10多位同志,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