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
8871700000132

第132章 塔王包衣章万宝与宝珍照相馆的兴起

赵贵春

银川摄影技艺是由一个叫罗广文的广东人传入的。罗于前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来银川从事照相业。那年头一般平民百姓是照不起相的。照相的都是达官贵人,富商豪绅。他们照相时,就把摄影师请到家中住下,设酒席招待,俟风和日丽时,在其院内拍照。照的都是12寸的。他们照一次相,费时数日,花费白银数十两至百两之多。罗照相收费没有固定的价格,视顾主的地位经济条件而定。

当时照相技术还比较落后,用的都是进口的玻璃底板,金水药液洗相法,也叫晒相。就是把洗出的照片放在阳光下照晒,使其逐渐显影,呈现浅褐紫色,当时人们对此感到新奇。

一、宝珍照相馆的由来

由于罗广文将摄影技艺传入银川,宝珍照相馆就应运而生了。

宝珍照相馆的创业人为章万宝,字藏珍。章是阿拉善旗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下属包表(仆人)。他聪明精干,谦虚谨慎,为塔王所喜爱,叫他当贴身侍卫。

章在清末随塔王到北京觐见,当时北京已有无声电影,塔王觉得新奇,就购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派章藏珍学习放映技术。章学成后,回阿拉善旗,为王府内外人士放映,放映之日,轰动了贺兰山前后。但因影片不多,放映时间一长,塔王看厌了就把放映机送给章藏珍叫他作为谋生的工具。

民国9年(1920年)章藏珍和他大儿子章文焕携带这部电影放映机离开阿拉善旗来到银川,在小庙、黑虎庙、七真观、承天寺、海宝塔、新华街等地放映,观者众多,轰动一时,这是宁夏人民首次观看电影。

1929年冯玉祥将军的部队转入西北,章藏珍父子随刘郁芬(甘肃省主席)到兰州放映。上映影片不过是些“洋人喝酒”、“醉鬼闹街”、“洋人卖花”、“洋人闹市”、“洋人摆手”等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主题引人发笑的玩意。

二、宝珍照相馆的创建

章藏珍喜爱音乐,擅长月琴、琵琶、扬琴等乐器,又会放映电影,出于对艺术的喜爱,意识到照相这门艺术有发展前途,于是与北京宝记照相馆商定,将其子章文焕送到该馆学习照相技术。章文焕在北京学艺半年,于1923年回到阿拉善旗开设宝珍照相馆。1926年到了银川,在柳树巷(现复兴南街)租赁门房,并从北京聘来技术人员,于1935年9月6日银川宝珍照相馆正式开张营业,章文焕自任摄影师。

当时照相业在银川尚处于襁褓时期,所以使用的底相纸、药水全是进口美国的“柯达”材料,后来才使用进口胶卷,洗相药水也用化学药品了,价格也便宜多了。

宝珍照相馆的设备,在当时是第一流的,拥有座机、外拍机、转机等。

宝珍照相馆在技术和质量上都要求很严,如对底板精心修理,洗出的每张相片经过仔细整修,不到家的地方要重修,不合格不出门。

宝珍照相馆对顾客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所以深受顾客的欢迎,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为了扩大营业,又于1927年在柳树巷原址将租赁改为购买并修建一幢两层楼房(现宝珍照相馆),商人盖楼房这在当时的银川是罕见的。

三、宝珍照相馆的发展

章藏珍事业心很强,在全力经营宝珍照相馆的同时,又着眼于钟表修理业,于是与当时银川市修理钟表技师朱建逊协商,将次子章文华送去学习修理钟表技术。文华学艺期半年,宝珍照相馆新楼也建成,即在相馆内附设钟表修理部。三子章文杰也学习照相洗相等技术。

宝珍照相馆为了业务的需要,对门面的装饰、室内、庭院的布置也很讲究。为此,请了两名花匠在新城西南墙角开辟了花圃,培育花木为美化照相馆,招徕顾客服务。

章藏珍不但事业心强,而且乐善好施。他在晚年参加万字会,给灾民施粥、衣服等善举。章有时为京剧票友演出时弹月琴助兴,过着悠闲的生活,享年86岁,寿终正寝。

1950年春章文华偕其弟文杰。到内蒙古包头市东大街设分号“宝华照相馆”,经营了2年,生意也很兴旺,但因费用大,两地不能兼顾,遂停业回银川。

四、公私合营

1956年章藏珍积极响应公私合营的号召,率子章文焕、章文杰、章文华及其店很多人参加了公私合营。章藏珍仍为私方经理,后转为国营。宝珍照相馆于1966年更名为银川市新影照相馆。

现章文焕已去世,曾任银川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银川市政协委员;章文杰也年逾古稀,退休安度晚年;其子孙都娴熟于照相修表技艺,堪称摄影世家。次孙章兴乐1962年继承父业技术22年,于1984年调任银川市工商联副主委。现任自治区政协常委、银川市政协副主席、银川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