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统帅章邯打垮了项梁的军队以后,就此认为,旧楚国境内的反秦楚军不用再担心,于是渡过黄河进攻赵国,大破赵军。这时,赵歇做赵王,陈余做将军,张耳做丞相,都退入了钜鹿城(故址在今河北旧平乡西南)。章邯命令部将王离、涉闲包围钜鹿城,章邯自己带着军队驻扎在城南,筑了甬道来输送粮食。陈余做赵军的统帅,率领了几万人,在秦军合围之前,驻所在钜鹿城北。他派出了使者向各地起义军求救。
定陶之役楚军大败项梁阵亡后,怀王惊慌起来,从国都盱台(今江苏盱胎东北)跑到彭城去,把项羽、吕臣的军队归并扰来,由自己带领,任命沛公为砀郡长官,封为武安侯。这时,齐国使者高陵君田显来到了楚军中,见了楚怀王,说:“宋义推断武信君军队一定会打败仗,隔了几天,军队果然吃败仗。军队没有作战而预先见到失败的征兆,这就叫做懂得军事了。”怀王召见宋义跟他讨论国事,非常喜欢他,就封他做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做副将,派他们去求援赵国,所有其他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宋义统率楚国大将军来到安阳(在今山东曹县东南,非河南安阳),停留了四十六日不再前进。他说:“现在秦兵攻打赵国,战胜了士兵也一定被疲困了,我们可以利用秦军疲困的机会;若是秦军失败了,我们大张旗鼓向西进军,一定可以攻下秦国。所以不如先让秦、赵打起来。”项羽对宋义一直不服气,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力量,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攻下赵国。赵国被攻下,秦国就更强了,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我军新败,王上坐立不安。国家安危在这一役。可是做主帅的却不体惜士兵,根本不是忠于国家的大臣。”于是,项羽就在早上参见上将军宋义的时候,在营帐中斩下宋义的头,传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合谋反叛楚国,楚王有密令叫我杀掉他。”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以后,下令进军,派当阳君黥布和薄将军带万士兵,渡过黄河去救钜鹿城。战事稍稍有利。陈余又要求增援。项羽就统率全部士兵渡过了黄河。《史记·项羽本记》说他渡河以后,“皆沉船、破釜甑(ze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凿沉所有船只。打破饭锅饭甑,焚烧房屋,叫士兵带着三日的干粮,表示决死之心,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于是大军冲到了钜鹿城,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遭遇,经过多次战斗,继绝了秦军输送粮食的通道,大破秦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秦将涉闲自杀。
在当时,楚军的声势压倒诸侯的军队。诸侯求援钜鹿的军队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战。待到楚军攻击秦军的时候,“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的将领们都凭着营垒观望)”,楚兵的怒吼声、喊杀声、呼声动天,诸侯的军队没有哪一队不是人人惊惧怕恐。于是,打垮了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进入了辕门,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两膝跪地向前行进,不敢抬头看。项羽从这时开始做了诸侯上将军,诸侯的军队也归项羽统率。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三句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作壁上观
zuò bì shàng guān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以一当十
yǐ yī dāng shí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奋不顾身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