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树人文库-警示一生的成语故事
8898700000099

第99章 不遗余力

虞卿是战国时期一位眼光的政治家。《战国策·赵策》和《史记·虞卿列传》都记载了他的这么一段故事:战国时期,有一次,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王报村)迎战,赵军失利,一位都尉阵亡。赵王召集大臣问计,说:“我军失利,该怎以办好?”楼昌说:“再打是不中用的,不如派个特使到秦国去求和吧。”虞卿坚决反对,并说:“楼昌主张求和,无非认为,不求和,赵军一定会被打垮。可是主宰讲和权限却掌握在秦国的手中。在大王看来,秦军是不是一定能打跨我赵军呢?”赵王说:“如果秦国用尽全力的话,就一定会打跨赵军。”

虞卿说:“大王,请听信我的主意,派出使者,带着重礼到楚、魏等国去。楚、魏等国的国王贪得重礼,必定接见我国使者。他们一接见,秦国必定以为我们在同各国合纵结盟来对付他,他就会害怕。在那样的情况下去同秦国讲和,我们才有利。”

赵王不听虞卿的话,和平阳君赵豹主持求和,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秦国接待了他。虞卿对赵王说:“大王,我敢断定,求和一定不成,赵军一定会溃败,天下祝贺胜利的人都一定会到秦国去了。郑朱是赵国著名的高贵人物,一到秦国,秦国必定大事宣扬。楚、魏等国认为赵国在求和,必定不会来援救您了。秦国知道各国不来援救您了,您想求和,他也不肯轻易答应了。”

果然,秦国不答应和谈,长平之役大破赵军,把赵国京城邯郸也包围了。各国不但不来援救,反都冷眼旁观等着看笑话。秦国久攻邯郸不下,就宣布撤军,但是要求赵国必须割给六座城池,方可讲和。赵王准备接受条件,派赵赦到秦国去谈判。虞卿竭力反对,分析利害得失,劝阻赵王。赵王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有个名叫楼缓的人,从秦国来,他怂恿赵王,还是割地求和为好,否则明年秦军再来进攻,将要丧失更多的土地。赵王把情况告诉虞卿,征求他的意见。虞卿反问道:“大王,秦国撤军,您认为他是用尽全力,疲倦而归呢?还是他留有余力,足以继续进攻,不过因为爱护您,所以不愿进攻了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定是疲倦而归的。”

于是,虞卿说:“秦国用尽全力也没有捞到什么,只落得疲倦而归。大王又拿他们全力攻取也夺不到的城池奉送给他们,岂不是等于帮助秦国攻打我们自己?这不是扩大了秦国的实力,又削弱了我们自己的力量吗?明年如果秦军再来进攻,我们就更无法解救了!”接着,虞卿提出了一系列对付秦国的具体办法。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决定依计而行。楼缓看见劝降不成,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就是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一句成语“不遗余力”。遗,遗留,留下。余,剩余。形容用尽全力,不遗留一点剩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