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15

第15章 人口问题

一顿火锅也就是朱钲吃的还有些味道,其余三人,均在不停的思考当中,利益同李琰无关,可是他做好了求官的准备,所以必然要多了解一下朱钲对未来的规划。

撤去了火锅,朱钲也并没有让于谦和陈循离开的意思,连同李琰,一起进了一个之前一直当做摆设的书房。

乾清宫已经在清理当中,预计不用几日就能够搬了过去。

官制的事情基本上定下,于谦和陈循都没有太大的意见,和大都督府一样,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太多的根本(军户除外),就是一些名称、职权上改变了,大部分的官员都不会拼死阻拦。

“殿下,都察院和兵部……”

兵部是因为朱钲说起了大都督府的改革,新的内阁不再管理兵权,那么兵部的位置自然就尴尬了一些,还有都察院,之前朱钲一直没有提到。

“兵部尚书由大都督府委任,主要负责募兵、编制、军备、训练、武勋、军饷相关事宜。”

简单来说,一切需要和内阁、地方衙门接洽的均由兵部负责,比如招募士兵、合算功劳、武器、军营场地、军饷等。

“都察院,直属内阁首辅,可监督百官、弹劾官员。”

简单来说就是内阁首辅手中的利刃,避免自己受到蒙蔽、加大对于地方上的掌控。

于谦和陈循同时点点头,不过心中也有稍许的不安,因为朱钲给予内阁首辅的权利太大了一些。

朱钲自然不会理会他们想,继续说道:“地方上,撤布政使司衙门,保留府县,另府县衙门下设诸多衙门,协助管理一方。”

诸多衙门?京中的衙门下放到地方?权力细化?可是一府一县之地并没有太多的人口,有必要这样做?

于谦提出问题,朱钲直接说道:“迁移人口入城,增加府县的人口。”

“可是这样一来……”

这样一来,谁来种地呢?没有粮食,怎么养活府县的人口?

“宫里面有一些高产的粮食种子,不过不宜泄露到民间,所以我准备以宫中的名义在各地开垦土地,打造皇庄,粮食今后不会再是问题。”

“这……”

这件事挑不出毛病来,只不过于谦和陈循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是细想一下,又找不到不对劲的地方。

“今后生活在县城内的人口基础不得少于20万、府城内的人口不得少于30万,同时西安府改回长安、开封府改回洛阳、应天为金陵,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算上中都凤阳、南京金陵、京师,共五都,五都人口不得少于50万。”

于谦和陈循不太明白朱钲这样做的意图,只有朱钲自己才清楚,这是为今后的清除农村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做准备。

粮食真不是问题,哪怕一个皇庄一万亩良田只出3万石粮食,朱钲也可以额外的从系统购买1000万石补贴到各地粮库,而1000万石的粮食,系统价格不过才100万两。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会杜绝地主乡绅垄断粮食,直接征收乡绅们的赋税风险太大,各地造反朱钲倒是不在乎,可是总归是麻烦不是?

皇庄的建立就不同了,一个地方只设置两三个皇庄,一个皇庄一万亩耕地那也不过才两三万亩。

而这个时候,皇庄的产出加上系统的购买,足以把粮价打到一个极低的价格,人人吃得起粮、不缺粮,让乡绅地主们手中的粮食无法出手,逐渐的,他们自然会放弃手中大量的土地。

佃农们也会跟着倒霉?朱钲自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接下来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开放海洋贸易、增加手工制作的工坊数量、研发更多的新物件。

初期的时候朱钲只能以宫里的名义去做,反正系统里能够买到文武俱全的太监,资深的当皇庄、工坊的总管、普通的当管事,五到十年的时间把大明变成工业化帝国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内廷二十四衙门虽然削减到了五个,但是职权依然在,比如兵仗局归到了御马监,而宝钞司则归到了司礼监,为什么提到这两个?因为这是接下来主要计划的重中之重。

还是说回迁移人口的事情,这不是段期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于谦和陈循并没有再多说些什么,而朱钲继续说大明的官制。

明白了朱钲想要表达的意思,于谦和陈循各自提出了一些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朱钲删减修改之后,最终结合21世纪的各部门,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根据京城的五城兵马司,各地分别设置府县命名为前缀的兵马司,职责没有改变,依然是防火巡逻缉盗,不过就是从军队变成了地方衙门。

这放在21世纪便是巡警和火警的职责。

部分的职责如疏通疏理街道沟渠的职责给了城道司,这个部门的性质不用多说,不过他们主要的职责还是疏理街道沟渠、疏通街道则是顺带的职责。

大明朝的小商小贩们数量太多,自然不能如同21世纪那样净街,否则一个冬天整个大明帝国可能会饿死数十万人。

此之外还有户政司、城建司、礼教司、太常寺都察司、光禄寺都察司、太仆寺都察司、太医院都察司、林苑司、钦天司,垂直管理的大理寺巡检司、通政使司、督察院御史、太医院都察司。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根据内阁的六部五寺等衙门而来的,值得一说的是,兵马司直接隶属于县衙、府衙,刑部直属的则是六扇门,办理的主要是刑事案子。

兵马司分为巡役、巡长、副指挥使、指挥使四级,至于县衙和府衙的级别……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件事了。

城道司的内部级别也不用多说,从底层的杂役、役长,往上同样是副指挥使、指挥使。

还有其他的如户政司、城建司、礼教司等等,一把手均是指挥使,然后下面的副指挥使、吏官、书吏,听起来可能好听一些,不过实际上和杂役、役长没区别,属于同一个等级。

再说说级别,朱钲和于谦、陈循商量的新级别依然是九品十八级,内阁大学士正一品、学士从一品、六部尚书、大理寺卿、督察院、翰林院、通政使司衙门、大理寺为正二品,其余衙门则是从二品。

同样,正二品的衙门副手为从二品、从二品的衙门副手为正三品,再往下则是地方的知府们,上等知府(人口满30万)为从三品、中等知府(人口25万)为正四品、下等知府(人口满20万)为从四品,相应副手降半级,属地衙门则降一级。

上等县(人口满20万),官品正五品;中等县(15万人口),官品从五品;下等县(10万人口),官品正六品,之下各衙门降一级,也就是说下等县的各司衙门指挥使为正七品,副指挥使为从七品,吏官正八品、吏员从八品至从九品不等。

新官袍制度为四品以上绯袍、六品以上为青袍、六品以下为绿袍。

同时,致仕的年龄也明确了下来,绿色官袍致仕年龄五十岁、青色官袍致仕年龄六十岁、绯色官袍致仕年龄七十岁。

当然,现在处于特殊时期,暂时不按照这个标准施行,否则朝中一多半的大臣都已经到了致仕的年龄。

“改吏为官,中举者应当从吏开始做起,也只有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官员,才更明白民间的疾苦。”

陈循若有所思,于谦肯定的点点头,非常认可朱钲的话。

这其实已经不算是一件小事了,因为这样一来,那些中举的进士老爷们,都要从基层开始做起,十余年的寒冬苦读换来的就是一个小小的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