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16

第16章 官制 官学 俸禄

为了避免造成太大的反抗,于谦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朱钲的行为必定会让朝廷严重缺少官员,如此,何不让全部的举人皆可为官?

举人算是科举中的第二层身份,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并非全部都能为官,对于大部分不能当官的人来说,当吏变成了官,官员们不满抗拒的同时,这些没有机会当官的举人们绝不会介意。

就算是介意也没有关系,大不了再开科取士一次,把科举的难度降低,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科举、中举、为官。

当然,说这很轻松,实际上这件事想要推行下去非常的困难,于谦的办法也只是碰碰运气而已,地方县府不一定会配合。

朱钲没有太多的担心,不配合也没有关系,系统里多的是书生,只不过他不太想用而已,不然哪怕把地方官全部罢免了,朱钲也有人可用。

举人为官之外,再有就是参加完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入翰林院,虽然还是书吏,但直接给予从八品的官品。

二甲的进士出身享受正九品的官品待遇,可以留京城各个衙门,根据成绩的高低,可以选择的衙门也不同。比如吏部、户部、大理寺,这必然是二甲前几名才能够选的。

三甲的同进士出身没有特殊待遇,根据需求分配到各个地方,不过不会离家太远。

如此一来,相信官员和生员们的抗拒心会减弱一些。

“今后县学只教授基础的东西,学龄5-11岁,为期六年,每年可参与一次考核,考核为甲等可入府学、乙等给予童生身份、丙等可继续考核、丁等开除学籍。”

“府学在基础的识字、算术外,增加历史、地理、拳法、列队科目,为期三年,同样每年可参与一次考核,考核为甲等可入长安、洛阳、凤阳、金陵、京师书院、乙等给予秀才身份、丙等可继续考核、丁等开除学籍。”

“书院教授文韬武略、济世经财等高深学术,同为期三年,每年可参与一次考核,考核为甲等可入国子监、乙等给予举人身份、丙等可继续考核、丁等开除学籍。”

“国子监学术更为高深,为期五年,每年可参与一次考核,考核为甲等给予进士身份,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乙等给予同进士身份、丙等可继续考核、丁等开除学籍。”

待遇变动不大,进士身份可获得入翰林院的机会同时给予从八品的官品、同进士身份享受正九品的待遇,可留京城。

举人可在地方为官,秀才、童生身份需自食其力,不过改革之后的官学必然会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至少能够养活一家人。

而不是整日里摇头晃脑读书吟对却一分钱赚不到。

秀才和童生的身份也并非没有特殊待遇,至少今后皇室的工坊,至少也是秀才和童生起步,除非你要干的是力工。

相比较官制的改革,官学压力更大一些,毕竟现在是儒家的天下,不过只要朱钲把官学的教谕都变成自己人,那么这件事就容易的多。

一个县学、府学安插一个书生,由他们寻找那些吃不饱饭的读书人来教识字、算术,如果听话就留下,不听话的赶走,事件一长事情自然就按照朱钲想的那般发展了。

当然,这些事情朱钲肯定是不能和陈循说,于谦知道一点没有关系,陈循知道了……这件事今后的阻力必定会很大。

“官员的官俸问题上,太祖、太宗皇帝他们过于小气了,想要让官员们不贪污,至少也让他们能够吃得饱饭才行。”

陈循讪讪一笑,于谦则黑着脸点头,黑脸并不是他听到这句话脸色难看,而是于谦本身就有些黑。

“现在宝钞贬值,暂时把宝钞并进禄米当中吧!从九品的官员秩禄50石、正九品官员秩禄100石、从八品官员秩禄150石、正八品官员秩禄200石……从二品官员秩禄750石、正二品官员秩禄800石、从一品官员秩禄900石、正一品官员秩禄1000石。”

“另,为官一年者额外增粮1石,五年者增粮5石、十年者10石、十五年者15石、二十年者20石、二十五年者25石、三十年者30石。”

“官员致仕之后,每月可领取为官时一半禄米。”

致仕之后还能领取为官时的一半禄米,这是给一个保障?不怎么缺钱的陈循并不怎么在意俸禄的提高,但是于谦却非常高兴。

实际上朱钲本想提高士兵的待遇,至少能够同官员持平,如21世纪那般,但这是大明朝,想要改变并非不可能,但是需要一点点的来,否则改革越大,反抗也会越大。

官制、官学、俸禄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概况,接下来就是第一任内阁官员的问题了。

改革之后的第一任内阁首辅位置,朱钲给了陈循,于谦没有半分的不高兴,他只是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不是高谷。

论资历、论能力,高谷都远比陈循更有资格,最重要的是,高谷一直都是站在正统皇帝这一边的,难道不让他当这个首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于谦心中不由猜测着。

内阁首辅是陈循,但陈循很清楚自己这个首辅是怎么来的,所以问起内阁大学士人选的问题时,陈循先看一眼沉思的于谦,随后心中大概有了答案。

“殿下,臣推荐……”

内阁首辅:陈循

内阁次辅:王直

内阁大学士:高谷、薛瑄、王翱、胡濙、于谦

吏部尚书:年富、户部尚书:李贤、礼部尚书:杨善、刑部尚书:耿九畴、工部尚书:萧镃、都察院左都御史:轩輗、翰林院院长:徐有贞、通政使司通政使:许彬、大理寺卿:商辂、鸿胪寺寺卿:彭时、太仆寺寺卿:刘福、太常寺:岳正、光禄寺卿:王竑、太医院院长:刘纯、上林苑监监正:吕原、钦天监监正:周思得。

听着陈循的内阁和六部五寺等衙门的大学士、尚书名单,于谦诧异的看一眼陈循,眼神中带着一丝困惑,这份名单竟然和自己昨晚所想相差不多。

名单上面的人朱钲基本上都不认识,但是于谦不一样,瞧瞧名单上的人,大部分都是中立阵营或者偏向正统皇帝的,而内阁大学士们……基本上都是六十岁以上。

这份名单对于陈循这位内阁首辅一点好处都没有,因为里面几乎没有他的嫡系,反而老对头有很多。

抬头看一眼有些茫然的朱钲,于谦若有所思。

朱钲一个不认识,只能把询问的目光看向于谦,于谦点点头,朱钲这才很是痛快的同意了下来。

朱钲的动作并不隐晦,所以都被陈循看在眼中,他心中暗暗感叹,自己猜的果然没错,还好选得都是于谦看重之人。

“名单定了下来,一会就由内阁拟旨吧!”

“臣遵旨!”

不知不觉中已经一个下午,天色已经发黑,陈循、于谦领旨之后便准备告退,也就在这时候于谦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停住了脚步。

陈循察觉到于谦的动作,微微一愣,但脚步没停,直奔宫外。

“殿下,不知……”

“你是想要问皇叔吧!我已经决定让他担任宗人令,另外主要负责宗室改革的事情。”

宗人令、宗室改革,陈循,官制改革……

于谦有些明白朱钲的想法了,不过他不清楚,这对于景泰皇帝、皇太子殿下、陈循来说,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毕竟下一步很有可能就是深渊,可同样……下一步有可能是深渊总比现在就跳进深渊要强吧!

对于皇太子殿下来说,这就是一柄双刃剑啊!

于谦想道。

稽首告退,于谦的脚步莫名的沉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