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21

第21章 经济论

“粮食没有问题,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有一些想法,可以由内务府的名义前往灾荒地区,收无人土地为国有,建农庄,以工代赈,雇佣流民耕地。”

“???”这是什么思路?群臣有些搞不明白朱钲的意思。

于谦也没明白,不过他总有一种不妙的感觉,好像这件事的背后有着很大的考虑。

虽然怀疑这背后有大文章,不过于谦并不准备站在朱钲的对立面上,而其他的大臣……多半都是觉得这只皇太子殿下一时兴起。

不过虽然如此,李贤还是认真的问了一句:“那殿下,农庄给予的待遇如何?”

“管吃住、年100石粮。”

一亩农田产粮约3余石,一个农民最多照顾30亩的良田,一年收获100石,但这100至少有20是地主的,也就是一年能够剩80石就不少。

而朱钲一开口就是100石粮?

有人苦笑,觉得朱钲在玩过家家,而有些则不太忍心,想要劝告一下朱钲,朱钲却不在意。

朱钲自然不在意,本身农庄就是一个幌子,其次,朱钲手中可是能够购买到大量的耕牛,有这些耕牛在,一户农民种植一百亩良田估计不是大问题。

当然,如果这一户里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话,那么可能会劳累一些。

再怎么样,皇庄都是内廷的事情,皇室的事情,身为臣子的不便多说话,而这时候于谦说起第四件事。

第四件事……

倭人入朝进贡,至临清掠居民财货,明官指挥使前往诘责,被殴致死。

“殿下,臣提议,应依大明律,对参与殴打之倭人押解大理寺进行审判!”

“殿下,倭人远来朝贡,如此做,恐失人心啊!”

于谦和王翱算是好友,可是在这件事上两人却存在了分歧。

“倭人来朝贡,劫掠我大明百姓不说,还敢打死我大明官员?”

朱钲满脸的不可置信,这到底谁才是老大?放到21世纪,来自非洲的小国跑去某大国访问,去了不仅抢东西还杀那个国家的官员,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人心?什么叫做人心?如果对这些倭人不处置,那才是真正的失去了人心。”

“不用移交大理寺,让李元芳去,把他们统统抓进诏狱,死活不论,另外即日起,杜绝倭人入境!”

朱钲的一番话,不仅仅让王翱脸色大变,其余大臣也都如此,包括于谦,他不忿倭人的嚣张,可是也不想因为这种“小事”同一个国家断交。

尤其他们可是天朝上国,总要体现出天朝上国的气度……

不过瞧这上面朱钲很是恼怒的样子,包括于谦,这时候都识趣的没有再说什么,还是等等殿下心情平复一些再说吧!

果然是五岁的孩子,什么时候全凭喜好做事。

群臣内心感慨的同时,并没有人知道,朱钲全凭喜好正是因为他有这个资本。

国之重事基本上就是这几件,再剩下的就是商讨朱钲登基的事情了,这时候不少人认为三个月之后登基也挺好,至少给足他们准备的时间。

对于这些东西朱钲是真的听不懂了,他就一个要求,那就是简单着来就行,别让自己又是念这种祭文、那种祭稿,一站一天就行。

说完这些事情已经快到中午,朱钲邀请他们一起吃午膳,本来还有几个阁老想要矜持一下,可是面对朱钲不容置否的语气,他们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老老实实的跟着朱钲来到一侧用膳的地点。

屋不小,但人一多,加上还要留出来往的道路,便显得有些狭窄了。

早上朱钲就没有吃饭,新鲜的牛奶自然没有喝上,不过今天中午能够补上。

按照朱钲的要求,一人一碗小米饭、三道精美的炒菜,简单、朴素,但是却比那十余道又是糕点、又是各种花样的菜要强的太多太多。

对于宫中的赐宴,没有几个大臣喜欢,只因为光禄寺做得饭菜实在是太难吃了,不过光禄寺的寺卿就在这里,所以他们很清楚,现在宫中负责伙食的是御膳房,一个隶属于御用监的衙门。

只可惜,时间太仓促,御用监的太监们还没有对外招募色香味俱全的大厨,只能暂时有系统里的资深老太监继续顶着大厨的头衔。

不过还别说,系统的太监们最懂朱钲的心意,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这些东西朱钲只简单的说了一遍,今天竟然就吃到嘴里了。

没有雕龙刻凤,但是味道真的不错,尤其是系统里的稻米可能影响不如大明朝的稻米,但是香味十足,很容易勾动人的味觉系统。

这一顿饭,就是年纪最大的胡濙都足足吃了两小碗。

不过吃饭的过程中,朱钲的一些21世纪思维的话让众位大臣们感触很大。

“我现在每日都改成了三餐,今后各衙门也要如此,身体的强健,主要还是在饮食、心情上,心情无法把控,但是饮食可以。”

“早上吃的好一些,中午吃得饱一些,晚上吃的少一些,如此,诸位才能多活些年数。”

也许是看出朱钲是真的关心,从之前的改时间到现在的改三餐,就是这些老油条们,此时内心也多少有些波动。

王直满脸真诚的说道:“殿下照顾老臣等,老臣感激不尽,但是这二餐改三餐并没有殿下所想的……”

“容易引起奢靡之风对吗?”

替王直解释一句,朱钲笑道:“奢靡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贪污成风,如我这宫殿,每修一次,所需的花费都尽可能的落到工匠们的手中,工匠们拿着银两去消费,商人们会赚到钱,而接下来提高商税,税收也会同步提高。”

“商人有了钱,同样会大肆花费,那样,更多的百姓就能够赚到钱,生活的自然也就会更好。”

“李尚书,我说的如何?”

朱钲看向户部尚书李贤。

李贤皱着眉头,之前他从未这样想过问题,主要是朱钲说的很简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贪污的问题很难止住,而且商人们拿到了钱,也多半不会花出去。

当然,更重要的是提高商税?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北方稍好一些,在南方,一定会激起很大的反响。

论资排辈,面对朱钲,李贤都没有什么说话的资格,即便他现在为户部尚书,不过李贤不开口,于谦却可以。

当于谦把这三个问题拿出来,朱钲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户部、吏部和工部的问题了。”

工部尚书萧镃:“???”

瞧一眼工部尚书萧镃,朱钲说道:“工部不仅仅要承担起营造、工事的职责,更要多制作一些民生用品,如更好的琉璃、漂亮的住宅,吸引商人们去消费,这样工部才有更多的钱去雇佣工匠、劳力。”

“工部雇佣的工匠、劳力越多,流民自然也就越少。”

“宋朝的禁军制度想法很不错,不过军队需要的精锐而不是数量,如果把那些流民全部变成手工业的工人,那又是另外一种局面,而且就算是大明境内买不了这么多的东西,也可以兴海洋贸易,卖到海外去。”

政治朱钲不懂、商业也不懂,但是大明朝有的是懂的人,朱钲只需要把21世纪的一些概念说出来,然后强制让他们往那方面发展就可以了。

让工部当商人,甚至海洋贸易都出来了,这着实有些突破官员们的理解能力,与民争利可不是一句好词,现在殿下竟然鼓励他们去争?

而朱钲对此的回答则是,商人也算是民?

至于海洋贸易,明明知道非常赚钱,为什么不去做?难道户部的钱粮足够多、每年大明帝国的赋税花不完?

既然不够,那就要想办法解决,至于海洋贸易的一些弊端……在一年数百万上千万两银子收益面前,那点弊端完全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