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22

第22章 解除封禁

说完近期朝廷的四件大事,于谦还提到了外面的封禁的士兵。

对于官员、商人、一些富裕的百姓来说,一两天的封禁算不得什么,可对于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京城封禁是会死人的。

好“宫变”是晚上,京郊的百姓该离开京城的早已经离开京城,否则晚上住在哪都是一个大问题,这又是冬季,街面上睡一晚也许明早上就是一具尸体了。

其他的阁老们同普通的老百姓相隔甚远,哪怕是王直,也不一定就清楚老百姓的生活,但于谦不同,寒门出身、多年的基层官宦生涯让他最清楚普通百姓的生活,所以才会提出这个敏感的请求。

解除封禁?一听这话,偏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目光纷纷看向上面的朱钲。

朱钲一拍脑门,这事他还真忘了!和于谦一样,朱钲也清楚封禁对于京城的影响,别说京城数十万的人口,就是曾经居住过的小县城,如果封禁一天,那也是了不得的大事。

“来人,去找许樵,撤去京城的封禁,这些士兵……先去京营校场吧!”

“殿下,虽然解除封禁,但还是应加强兵马司的巡逻。”

于谦的提议,朱钲自然无不应允。

而见到朱钲对待于谦的态度,包括王直都很是羡慕,如此的圣宠,就是景泰皇帝也没有给予过。

传皇太子口谕的资深老太监年纪虽然大了一些,但是动作很是麻利,出了宫,直接找到一匹马,翻身上马很快就找到了许樵。

“撤去封禁!”

占据了五城兵马司衙门的许樵得到了口谕,第一时间就下达了解除封禁的命令,随后一列列的士兵开始开始朝京营校场走去,唯独留下的就是少数巡逻的边卒步兵,巡逻的同时也一条条的街道高呼解除封禁,百姓可以自有出入。

城门也大开,不过城外的百姓、商人犹犹豫豫的有些不敢进城,就怕堵在了里面。

这些,都是之后的事情了。

内阁的第一次觐见吃过午饭就算是结束了,内阁阁老、尚书、寺卿们心情各异,吃饭的过程中,也聊起了自己的职责,为此对自己衙门今后要做的事情也算是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朝会李琰没有参加,但昨晚的时候他已经前来顺天府上任,之前的顺天府尹被困在家中,不过还好,贪得不多,没有被抓紧诏狱,但官位肯定是保不住了,就是想去金陵,也基本上没机会。

那日火锅,朱钲和陈循、于谦谈论起大明律!提到过违反大明律的一些后续处置。

提议取消了很多的酷刑,不过却加大的违反大明律的代价。

如其中一条就是因贪污、失职而罢黜的官员,永不录用,且三代内不得考取功名!

这一条基本上就断送了一个家族!

当时于谦只是皱眉,陈循却三番想要说些什么,但可能是考虑到他自己的身份,所以最终想要说的话还是没有说出口。

昨晚来到顺天府,李琰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招来顺天府的全部官员、书吏、衙役,当时京城还处于封禁状态,可同为沂王系的官员,许樵这个面子还是给的,这也是接到圣旨的内阁阁老、尚书、寺卿们之外,第一批走出自己家门的。

当然,顺天府是一个大衙门,府尹官居三品(现在提升到了正二品),所属的官员更是多达数十人,不过现在……来的只有三瓜俩枣之前不受欢迎的边缘小官,其他人则都去了诏狱。

接下来大明的新政策李琰自然是再清楚不过,所以内阁虽然还没有出告谕,可李琰却把相关的情况告知了顺天府的官员、吏员、衙门捕快。

内阁改制为曾经的中书省,执掌朝中大权!内阁首辅等同于宰相,享受实质性的权利。

顺天府衙接下来会提高到正二品,同时西安府改为长安、河南府改为洛阳、应天府改为金陵,同凤阳一同为从二品的衙门。

衙门的品阶高了,代表的自然是这里的官员官品也高,也许之前七品的小官,现在一跃就变成了六品甚至五品。

这之后,李琰又说起了府衙的职权问题,权利下放细分到各个下属衙门,成立城建司、城道司,改五成兵马司为顺天兵马司,直属府衙等等。

权利细化分?顺天府仅剩的几个小官瞬间动起了心思,这样说来,呆在府衙还不如前往那些衙门更舒爽一些,至少权力足够大!

李琰没有理会这些人的小心思,因为不管你到哪个衙门当官,都需要对这个衙门的业务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进这些衙门还需要额外的考核,如大理寺,你至少精通大明律;如刑部,你至少懂一些办案的技巧,体格要过关;还有工部,你多少要会一些土木工程、河堤防洪之类的知识。

简单来说,就是官和职区分了,中举了,你就可以当官了,但是你想要去各个衙门当官,还要额外的进行一次考核,只有通过了才能够去那个衙门当官,否则你只有一个官的身份。

当然,连续半年你一个衙门都进不去,那么就是官的身份你也保不住,不过这样的可能性很小罢了,就是只死读书、认识四书五经的,最差也能够混个史官、县府衙书吏当一当。

这是官,而对于吏们来说,接下来的消息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接下来朝廷会发布告谕官吏不分家,新的九品十八级将会把吏也放到其中,且部分积年的老吏,很可能按照资历、能力一跃变成六七品的官。

能力的问题?这个当官的也许会发愁,可是吏尤其是老吏绝对不会,户部的一些老吏员,几十年的经验,如果还不能考核通过的话,那谁能通过?

不管怎么说,李琰说的一切都让官吏们充满了干劲,待李琰简单的任命了各衙门的临时负责人之后,这些临时负责人一大早便开始了附属衙门的一些前期准备。

如顺天兵马司的指挥使需要统计当前兵马司的人数、可用之人有多少,城道司的指挥使需要规划覆盖整个外城城区的街道疏通、清理工作需要多少人员。

各坊市的坊官、市吏更要开始寻找接下来各自的驻地,需要的人员数量,然后上报府衙。

主要还是理清自己的职责和需要多少人、衙门的所在地,之后上报府衙,李琰好沟通吏部、工部,索要“编制”和建设附属衙门。

官制的改革对于顺天府的小官和吏员们来说那都是天大的好事,所以积极之下,各部尚书从宫中出来,开始前往各自衙门的时候,李琰已经在吏部的门口等待些许。

虽然京城封禁,但是吏部的官员已经知道自己换了尚书,内阁的书吏在传圣旨之后便来了各衙门进行通知。

不过和顺天府衙一样,收到消息的只有因为封禁被困在府衙的那一晚的值守官员,而这部分官员,有一些也因为锦衣卫那边留有案底,被抓进了诏狱。

所以说,现在各个衙门只剩下三五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琰来到吏部,吏部的官员和书吏并不认识他,不过当看到封禁的士兵没有阻拦、李琰也拿出了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顺天府府尹的小玺印,一群吏部的官员瞬间围拢了过来。

昨天晚上内阁的书吏来时,他们已经问了很多的问题,不过内阁的书吏哪里敢多说话,很多事情说的都非常模糊,所以现在李琰主动送上门,他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