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23

第23章 朝廷缺人了

新任吏部尚书年富进门后,见到的就是吏部官吏围着李琰问东问西的一幕。这一幕让向来有些严肃的年富忍不住皱起眉头来。

年富之前担任大同巡抚,不过得罪了朝廷的几位重臣,这才被调回了京城,给了一个闲差。

今年他已经快六十,本以为人生的仕途就这样结束了,却没有想过,一夜之间,自己竟然变成了吏部尚书。

对于朱钲、于谦等人,他自然万分的感谢。

昨天于谦说起新官制、今天的朝会,虽然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年富并不认同,但既然把他放到了这个位置上,那么他就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昨夜锦衣卫抓人的事情的年富清楚,吏部是六部之首,权利非一般的大,所以贪污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所以来时他已经做好衙门里没多少人的心理准备。

但他没想到,不仅仅是衙门里人少,而且还如此的散漫,这让他如何高兴?

而这时候,围着李琰问东问西的几名官员和老吏也瞧见了身穿绯色官袍、脸色不怎么好看的年富,心中一惊,急忙退到两旁。

犹豫了犹豫,其中一名青袍的六品官来到年富的面前问道:“不知大人您是……”

年富神色冷漠,淡淡的说了句:“年富!”

新任吏部尚书?

听到这句话,其余人齐齐身子一震,然后急忙上前行礼,身穿书生袍的李琰则松了一口气,跟着上前行礼,然后主动自我介绍道:“年大人,下官顺天府府尹李琰,今日过来有事相商。”

刚才李琰没有穿着官袍,年富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听到他这样的自我介绍,年富才深深的看他一眼。

李琰在内阁和于谦见过面,聊过两句,还一起在沂王宫里吃过火锅,所以于谦很清楚他是皇太子的嫡系,昨晚一众未来的大明重臣聚集在一起,自然不免的提到他。

明白对方的身份,年富自然要礼让三分。

这时候不用年富多说,自有官吏前面带路去合适说话的地点,同时,吏部的官吏门也暗暗猜测李琰的来头。

顺天府府尹并不是一个好活,基本上就是和稀泥的存在,所以虽然顺天府府尹官居正三品,但真正在意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吏部这样数一数二的大衙门。

可是谁曾想,就是这位和稀泥的官竟然可以直面他们的新任尚书,不卑不亢,而尚书大人竟然也礼让三分,说话异常的客套。

来到尚书的办公用地,年富和李琰对面而坐,李琰也不客套,直接说明来意,听完年富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抚须不知想些什么。

“顺天府的官吏人手不足,缺额至少在八百以上!”

没有让年富立刻给出答复的正是八百这个数,不过李琰说的很详细,城道司衙门多少人、兵马司衙门多少人、城建司衙门多少人、府衙需要多少人等等,包括要他们做什么都解释的很清楚,也正是这样,让年富明白,这些编制只少不多。

“今日朝会,听殿下的意思,可以针对中举却没有官身的举人一个机会,不过京城的举人虽多,但也不够八百之数……”

“是否可以降低标准?缺额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顺天府,新官制施行下去,各地都会严重缺额,新官学需要时间,缺额现象至少会持续五年以上。”

官学改革,对于现在官学的学子们,吏部和礼部自然会进行一次考核,通过县学考核的给予童生身份,通过府学考核的给予秀才身份,通过书院考核的给予举人身份、通过国子监考核的给予进士身份。

因为接下来需要大批量的人才,所以考核的门槛自然会降低很多,很多识字的、童生秀才身份的一下获得举人的身份也不是不可能。

但远水解决不了近渴,这样的大规模的考核至少要一两月之后,身为皇城所在的顺天府,李琰不可能一个月之后再建立各个附属衙门。

年富自然理解李琰的难处,对于李琰的提议,年富想了想,说道:“这件事吏部没有问题,不过这需要内阁下圣旨才可。”

虽然年富这样说,但李琰明白这件事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问题,急忙起身表示感谢。

因为事情还有很多,李琰没有过多的逗留,告辞离开之后直奔了户部、工部,户部是要钱去了,而工部则是要工匠!顺天府可没有钱和工匠建造附属衙门。

且说年富,在李琰离开之后,简单的整顿了一下吏部衙门,然后把因封禁京城而待在家中的官吏都叫了过来。

这时候已经解除了封禁,不过谁敢轻易的出门?昨晚上锦衣卫抓捕的可都是他们的邻居。

得到衙门的通知,这些官员们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匆匆赶来吏部衙门的同时,也不停的询问着这两日发生的事。

“宫变”带来的影响,从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同样的事情不仅仅是吏部,其他衙门也都在发生,甚至更早一些,毕竟他们可没有接待李琰。

关于新官制、朝廷的一些新变化告诉了锦衣卫筛选出来之后的官吏们,不提这些官吏们受到的震惊,各尚书、寺卿已经开始了各种整顿。

按照新官制的要求,对衙门内部的官员们先进行简单的考核,户部对钱粮还熟悉的安排到负责钱粮的工作上,对土地还熟悉的安排到土地的工作人员,对统计人口还熟悉的则安排到统计人口的岗位上。

什么都不熟悉的…专门撰写告谕、整理往年档案吧!

同时,还有和顺天府一样的事情,核查权利细化之后衙门需要多少人,然后沟通吏部,请求把缺额的人员补齐。

同一时间的朱钲也在忙碌,本来中午的时候朱钲想要请满朝文武尝一下牛奶,但是谁曾想宫里的太监们根本没有人懂得挤牛奶,奶没有挤到,牛却疼得够呛,要不是挤牛奶的太监是系统太监,身手不错,估计怎么也要受点伤。

朱钲真正喝到牛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这还是朱钲亲自走出紫禁城,来到皇城的奶牛喂养地点指导,这才成功。

尝了一口,没有糖,味道一般,不过单论营养,怎么也比其他的东西高。最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奶牛产奶量不是一般的高,从刚才到现在已经五大木桶,竟然还没有挤完。

“殿下,至少100斤。”

这是最后系统太监都带着惊讶给出的数字。

100公斤,加点水、加点糖,早晚两杯,供应100人绝对没有问题。

“多喂养几头吧!回头供应给京城的各个衙门。”

说这话,朱钲连续购买了9头,凑齐十头交给喂养奶牛的系统太监。系统太监对于朱钲购买系统物资、招募士兵的行为是看不见的,哪怕就在他面前。

同时,对于朱钲的行为,他也会觉得非常合理,仿佛自己喂养的本身就是10头奶牛。

系统的力量直接扭转了他们的思维、记忆。

如李琰,他的认知里就是效忠朱钲,然后别人问起自己的父母、籍贯,说的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在皇宫、怎么认识的朱钲,并不是他们主动会想的问题。

如果其他人询问,那就是不可说。

至于为什么不可说,他自己也不清楚,也不会去想。

皇城不同于紫禁城,这里是之前二十四衙门、内府库、太液池、重华宫、太庙、社稷坛等所在,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太监,所以这里又是另外一副模样,荒废的宅子不少、路上杂草也很多,同精致的紫禁城比起来,这仿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皇城尚且如此,外面又是什么模样?不约而同的朱钲想起那些古装电视剧中的大明,也许……并没有影视剧中那般美好。

明朝初期宫里的太监、宫女数量本就不多,加上这一裁撤,人更少了,所以走出紫禁城,越发显得皇城荒凉。

朱钲裁撤太监、宫女的目的只是因为不想他们浪费大好的青春在宫里,老无所依,所以让他们离开,但是系统太监没有这个顾虑。

瞧着荒凉的皇城,朱钲在继购买奶牛之后,又把皇城里的太监数量增加到了1000人,其中100人是资深太监。

这两日,随着对内廷、外庭的熟悉,朱钲越发觉得张敏不太适合司礼监,相比较而言,自己成立的内务府更适合他,不用太多的政治细胞,只要管理好库房、监督好归内务府管辖的铺子、皇庄就可以。

当然,司礼监掌印、秉笔之类的位置也不适合系统的资深太监,他们当个随堂、佥书、典簿、掌司的还行,掌印、秉笔这种,他们太缺乏“主动”“创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