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24

第24章 东缉事厂

1000名身穿青色曳撒的普通年轻太监让皇城瞬间热闹起来,而这时候朱钲也终于想起跟着自己几天的10名资深太监,这十名资深老太监朱钲把两人留在身边,日夜轮值。

其余的,一人成为东缉事厂提督,分配30名普通太监担任档头、1000精锐步兵边卒“转职”番役,再从锦衣卫抽调几名资深校尉担任贴刑官、掌班、领班、司房。

东缉事厂的初建,主要是觉得锦衣卫是外庭衙门,进进出出皇宫不太方便,所以才创办了职能差不多的东缉事厂,也就是东厂。

当然,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监督锦衣卫。

不过现在朱钲并没有觉得锦衣卫进出皇宫不方便,更没有觉得有必要监督他,因为全部由系统校尉组成的锦衣卫绝不会背叛自己。

如此……东缉事厂存在的必要是什么?

朱钲想了想,实际上可以对锦衣卫和东缉事厂的职能彻底的区分开,比如锦衣卫可以主要负责监督民间,对一些散布谣言、叛逆、间谍进行抓捕,而东缉事厂则监督官员。

一个对外,一个主要对内。

之前招募的2000大明精锐边军步卒、2000大明精锐铳兵、1000精锐骑兵,现在1000大明精锐边军步卒抽调到了东厂,而剩下的朱钲准备把他们全部并进拱卫司衙门,现在外面的封禁已经撤出,许樵也是时候回来了。

4000士兵都是系统士兵,没有家,所以自然全部放在皇城里更让人放心,放在城外万一有什么时候,他们可来不及救援。

如此,皇城的那些荒废的宫殿们也算是派上了用场。

当然,建造一个校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边考虑着这些东西,朱钲一边来到来到皇城的粮库,门口的小太监看一眼数十太监中间,坐着玉辇,身穿圆领龙袍裹在貂毛大氅里的朱钲,揉揉眼有些不敢置信,但瞬间他就回过神来,急忙跪到了地上。

不用朱钲开口,几名看着瘦弱但是武力绝不低的太监就占据了这里。跪地的小太监?直接被驱赶到了看不到的地方。

“今后这边杂家几人负责,你去司礼监司礼监报道吧!”

司、司礼监?小太监没想到这样的好事竟然能够轮到自己,虽然是被强迫“架”到这边来的,但现在小太监心里只有感激。

边上的事情朱钲自然不清楚,进入到粮仓当中,看着只有堆积到边上的稻米,朱钲忍不住摇摇头,随后手一挥。

大量的稻米出现在这个粮仓里,没多久,粮仓便塞满了粮。

一个粮仓大约能够容纳5000石粮?朱钲暗暗的点点头,然后来到下一个粮仓,直接购买了5000石的麦,再下一个……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皇城的50仓窖全部装满。

25万石粮,分别为10万石稻米、10万石麦、5万石粟。

系统的士兵不需要提供粮食、武器(每年维护的费用多半就是用在这上面),每日会刷新出足够一日的粮食和修复一次武器(火铳补充弹药)。

不过特殊兵种没有这个功能,他们需要每天吃饭、“出生”时带的武器和工具如果损坏了,那么只能手工打造或者修理。

粮食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实际上包括这些粮食,都是为京营的十万士兵准备的。

一套生活用品包括被褥、军用水壶、铁质饭盆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夏冬春秋三套鸳鸯战袄、棉甲、内衬、靴子、布鞋等(标准号,大了小了只能认倒霉)。

东西非常的齐全,且都是打包好的。

不过因为都是统一样式,所以武官用不上,只能提供给士兵使用。

找到一处空地,朱钲直接购买了20万套生活用品,瞬间,本来空地变成了一座“小山”。

看着面前的小山,朱钲叫过来一个资深老太监吩咐道:“让许樵来时顺便带着两千步卒过来,找一些马车、推车把这些送到京营校场。”

“另外,今后的募兵标准按照一米七的身高,也就是……大约就是比你再高半个脑袋。”

朱钲说了一米七才想起来人家根本不知道一米七是多少,可是在明朝一米七是几尺朱增也不清楚,所以只能按照大约一米六五的资深老太监来当作标准。

资深老太监点点头,表示一切都记在了心里。

“还有粮食,如果搬空了告诉我一声。”

京营10万士兵,一年至少需要军粮100万石,这还是自己吃的,如果加上饷粮呢?那就差不多500万石了。

就是可惜皇城的粮仓太小了,如果再大一些,朱钲直接购买500万石的粮多痛快?

就在朱钲逛皇城,一边走一边指着各处的宫殿应该修缮还是推翻的时候,出宫的张敏终于回了宫。

出宫是为了朱钲吩咐的两件事,第一件粮铺卖粮、第二件事京城外圈占土地打造皇庄。

第二件事实际上并不难,因为本身宫里在外面就有大量的土地,真正难得是第一件,但万万没有想到,就是最难的这件事,锦衣卫竟然轻轻松松的就办到了。

张敏是刚当的司礼监太监,要人脉没人脉、要能力也没有什么能力,更不认识什么人,所以出了宫基本上就是睁眼瞎。

这也是为什么张敏这么怵头第一件事的主要原因,出了皇城的宫门,张敏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求助一下锦衣卫吧!他们好歹直到什么地方的铺子好,什么地界的铺子价格。

来到人人避讳的锦衣卫衙门,门口的锦衣校尉一瞧红色蟒袍的张敏,先是一惊,随后乌拉拉的李元芳带着一众锦衣卫百户都跑了出来。

一番客套之后,张敏说明了来意,听到就是铺子的事,李元芳二话不说把一叠地契递给有些不解的张敏。

“下官昨夜抄了不少官员、商人的家,这些都是他们的家产,本想着今天去一趟宫里交给殿下,倒是没想公公过来了,也省的下官再跑一趟。”

听到这些都是京城里铺面、宅子的地契,张敏的愁苦瞬间消失不见,这么多的铺面,多开几家,总归不会赔钱。

这是皇太子交代的差事,可不是光做了就完了,亏钱了也不行,还有买铺子的钱,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毕竟张敏代表的是宫里、是皇太子,买贵了宫里面交代不过去,给的钱少了影响不好。

当然,现在什么都不用愁了,铺子就在自己的面前,一分钱不用花。

实际上宫里面也有不少的铺子,但那些都被宫里面的太妃们你一句我一句,许诺给了自家的亲戚。

地契自然还在宫里,但实际上和那些外戚们的已经没有了太大区别,毕竟宫里面总不能收这些太妃们亲戚的租金吧!

赶走更不合适,哪怕背后有皇太子撑腰。

拿了铺面,然后逐一走了一遍,确定了几个铺面之后,这才回了宫,但张敏万万没想到,就这么一天的功夫,皇城里竟然变了模样。

到处是自己瞧着眼生的年轻太监,拉过来询问一番,竟然都是皇太子殿下安排的人?

这一刻张敏脸色青红相加,这可不是一两个人,这一路上四处可见忙碌各种事情的陌生年轻宦官,加起来估计有七八百人吧!

殿下,哪里弄来的这么多宦官?

自己可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有人告诉自己,殿下是不是……

觉得自己很可能失去圣宠的张敏很是心慌,本来早就饿了的肚子现在也没有感觉了,直到见到的了朱钲。

宫外,许樵得到了朱钲的命令,简单的安排了一下系统的士兵,然后招来两千余名士兵,随同他一起朝皇城的方向走去。

距离解开封禁已经有两个多时辰,早在城门口等待的商贩最终还是没敢进城,但是一些大点的商贾和外出的读书人这时候已经迫不及待的进城,有的回家。有的则前往自己的铺面,想要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些铺面,犹豫了很久也终于开了门,但就在这时候,许樵带着两千士兵进城,虽然同百姓秋毫无犯,但还是把人们吓得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