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25

第25章 口是心非的朱祁镇

许谯进宫,整顿拱卫使司衙门的同时,也在安排普通边军步卒运粮和日常生活用品,张敏则规规矩矩的站在朱钲的身边,汇报铺面和皇庄的相关事情。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不过今晚不宵禁、城门也不关,只是哪怕这样,京城里依然没有往日热闹,但在来来往往的运粮车队带动下,这个城市还是恢复了些许人气。

张敏汇报完皇庄和铺面的进度,朱钲对他的速度很是满意,想了想说道:“明日通知内阁,停止印制发行宝钞。”

“此外,官营粮铺只以宝钞交易!”

“寻一家大些的铺面,专用于金银通宝兑换宝之用,名字……就叫做大明钱庄吧!另外调内库、国库金银通宝到钱庄,百姓也可用手中宝钞兑换金银通宝。”

关于当前货币的情况,朱钲也想过很多,宝钞和通宝(铜钱)的不流通,主要在于制作工艺粗糙、泛滥发行,比较金银,几乎没有保值率。

但是以金银为货币,受限更大,毕竟大明的银矿并不多。

官营粮铺的第二个意义就在这里,以极低的粮价,稳定宝钞和大明通宝,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改良工艺,至少让宝钞和通宝不具备私人印制、铸造的可能。

尤其是宝钞,铜钱的铸造,不说铜的价格和工艺的价格,但说铜钱自身的价值,当真不值得仿造。

如21世纪,为什么没有人制造1毛的纸币?因为他没有利润!

铜钱也是如此!

听到朱钲的话,张敏大吃一惊,这样做,岂不是把之前滥发宝钞带来的后果全部由皇太子殿下承担了?

想要劝阻,可就在开口的瞬间张敏才想起来,这个后果不由皇太子殿下承担,由谁来?百姓?

总体,张敏是一个好人。

宫里面承担这个损失,不过就是损失一些钱财而已,百姓们承担这个损失,当真会破家。

没有动静的张敏还让朱钲有些奇怪,按照之前对张敏的认识,他应该会劝阻自己才对。

看一眼满脸纠结的张敏,朱钲突然明白了他的心思。

轻轻一笑,内心很是欣慰。

许谯整顿了拱卫使司衙门衙门,紫禁城里终于不再是两步一岗三步一哨,而是一队队的拱卫使司士兵巡逻。

巡逻的不仅仅是紫禁城,还有皇城,由此,南宫的门口处岗哨也撤离,南宫彻底的出入自由了。

今日南宫的大总管黄福外出,刚好瞧见朱钲来到皇城,误以为待会怎么也要来一趟南宫的黄福,急忙回去汇报这个消息。

朱祁镇得知这个消息,内心激动,但是表面却没有丝毫的表现,甚至还露出一副傲娇的模样,口中更是连称了几句逆子。

钱皇后心思平静,不过也瞧出了丈夫心里的期待,这时候朱祁镇已经不在意皇帝不皇帝的事情,他真正在意的是儿子的态度。

不过周贵妃是真的兴奋,自己要当太后了,倒时候倒是要看看那个女人什么表情。

还有,你们不是相亲相爱嘛!等皇爷没了,您就跟着殉葬吧!虽然没有皇后跟着殉葬的先例,可是取消她皇后的身份,不就可以了?

就在这样激动万分的等待中,天渐渐黑了下来……

同时黑下来的还有朱祁镇的脸,伴随着杯子摔在地上的声音,朱祁镇这一次口中大骂的逆子却是真心的。

周贵妃的脸色同样非常难看,这时她很想直接冲进紫禁城,质问一下那个她换胎十月生下来的儿子,为什么明明来了皇城却不过来瞧瞧她,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还不把她接回紫禁城!

同样是女人,但这时候钱皇后却在安慰朱祁镇。

“也许见深也有不得已的难处,听说见深也没有搬进乾清宫,对于皇爷您的安置,也是一个难题!”

“那,那那个逆子也应该过来看一看。”

还是态度的问题,面对和小孩子一样的丈夫,钱皇后心中觉得好笑,但脸上还要继续温声安抚道:“过来之后说什么?皇爷您能够不问接下来我们去哪?问了,见深应当如何回答?”

朱祁镇的缺点很多,但是优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站在其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加上钱皇后的劝导,面子上虽然还是一副怒火冲天的模样,可实际上他已经开始理解朱钲。

虽然他并不知道,朱钲没有过来只是单纯的暂时不想和他们打交道而已。

尤其是周贵妃,朱钲打听的非常清楚,自己这位老娘可不是什么好招惹的人,放在古装言情电视剧中,那就是妥妥的没什么脑子的大反派。

不过再是反派,那也是娘,说不得、骂不得,所以只能躲开了。

朱钲很清楚,周贵妃想要什么,但不管是从大明的规矩还是他的理智,他都不想给自己老娘太后的身份,自己还小,皇后还不知道要多少年之后才会出现,如此,这些年都需要太后来操持后宫。

如孙太后这样睿智的人,或者钱皇后这样温和善良的人操持后宫都没有问题,唯独老娘这种没什么脑子还特别喜欢争风吃醋、没有大局除漂亮一无是处的女人,万万不能把后宫的大权交给她。

否则,今后的后宫必定会乱成一团,各种的勾心斗角绝不可能避免。

南宫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小插曲,且说宫外,继李琰来到吏部之后,其他的衙门也纷纷送来了自己府衙的官吏缺额。

天色已经很晚,但年富还是来了一趟内阁,今晚内阁值守的正是次辅王直,待年富把汇总起来的缺额官吏数量告诉了王直,王直瞬间皱起了眉头。

“竟然缺额这么多?”

光是顺天府就需要800多人,而其他的衙门虽然少一些,但也不会少太多,最少的钦天监都需要100余人,这些衙门加起来缺额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六千余。

京城的举人虽然多,但也不过八百有余,就是把附近府县的举人全部凑起来,也很难突破一千,距离六千余人,还差得多。

“你的建议,进行一次简单的科举,范围就在京城附近?”

年富点点头:“官学改制之后,获得举人身份的生员也注定是地方安置,虽然有一些影响,但只要各衙门的指挥使、县府官员不是本地人,加上都察院御史……”

不让本地为官最大的顾虑就是亲戚们太多,尤其是在古代,有些事你不帮忙,会被族里人戳脊梁骨。

但朱钲之前已经说过,要扩充县城、府城的人口,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想要让县城、府城更加的繁华,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打破宗族制度。

皇庄的建立也有这部分因素在里面,当粮食不再值钱,工坊的工酬远比当佃农、种田更多,人们自然会背井离乡,跑去离家并不远的县城、府城,如此,宗族势力不攻自破。

那个时候,也许并不需要县衙、府衙强制,百姓们自然而然的会往县城、府城迁移,就如21世纪那般。

王直并不太赞同年富的办法,但现在只有现在一条路可以走,王直叹一口气:“最迟明日给你答复,我会在明日的小议中提这件事。”

虽然没有直接给答复,但年富明白这件事已经八九不离十,站起身表示感谢便出了皇城。

内阁在皇城内就这一点不好,晚上如果有事想要入皇城,要麻烦的多。

这还是年富这种正二品的官员,换成其他的小官,你就递条/子,慢慢的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