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26

第26章 砖瓦窑场

十一月三十,乾清宫终于清理了出来,还有包括东西宫,一切属于景泰皇帝的相关物品、痕迹统统消失不见。

内廷,正式进入皇太子时代。

各衙门在忙碌政务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三个月之后新皇继位之后年号问题,这方面朱钲也不懂,他熟悉的明朝年号也就是洪武、永乐、万历、崇祯几个电视剧中常见的年号。

朱见深的年号……朱钲能够记住他是个皇帝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还记得住他的年号?

十一月三十,天气回暖,算不得烈阳,但是也足够把雪融化,也因此,今天比前两日更冷一些。

这也是张敏急忙收拾乾清宫的原因,事实上明朝的紫禁城里已经有地暖,也就是所谓的暖阁,但是施工难度大、成本比较高,所以只有一些主殿才有。

乾清宫、坤宁宫、东宫肯定有,但偏殿改的沂王宫肯定没有,所以到现在晚上的时候,还只能点火盆。

火盆容易一氧化碳中毒,昨日天还没有这么冷,味道不浓朱钲也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但是今天一起床,朱钲就问到了一股很刺鼻的味道,身体也不太舒服。

“通风!”

太监们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大早殿下的心情就如此不好,但还是急忙的打开窗通风,同时也有机灵的为朱钲披上棉袍。

“宫里的冬天都是这么取暖?”

太监不解,猜测应该是木炭燃烧的味道不好惹怒了皇太子,解释道:“宫里面大部分宫殿都设有暖阁,一些偏殿还是以火盆为主。”

很明显,这沂王宫就是偏殿。

朱钲瞧着那火盆深吸一口气,这是运气好没有毒死,否则自己一定是死得最惨的穿越者。

屋里都是系统太监,朱钲也不用避讳什么,直接购买了10个资深工匠出来,果然,那边的太监们仿佛没有见到这诡异的一幕,依然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有太监端过来洗脸的金盆,朱钲一边被服侍着洗脸、漱口,一边问资深工匠道:“在火盆里燃烧木炭会产生一种烟气,这种烟气容易让人致死,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

说到这,朱钲问向一旁的太监:“乾清宫的暖阁什么原理?”

原理?青年太监一愣,没明白朱钲话中的意思,朱钲无奈,只能解释道:“就是什么模样?”

“模样?就,就是地下挖出暖道,然后在外面烧炭,烟气从暖阁另外一边的孔洞中飘出来。”

就是地暖呗!不过不是管道,而是砖垒出来的暖道,产生热气的也不是热水而是烟,另外青年太监说的也不详细,暖阁不仅仅只有地面是热的,墙也是,因为暖阁的墙为两道,热气从中间游走,进行加热。

朱钲再把目光看向工匠,工匠明白朱钲的意思,想了想摇摇头:“施工难度太大,很难普及。”

“其他的办法呢?”

宫里面好说,无非就是花费多一些,总能把各个宫殿都装上暖阁,但是宫外那些清贫一些的官员和普通百姓呢?

工匠皱眉苦思,见此,朱钲把21世纪的暖气片提出来,工匠眼睛一亮,但随后又皱起眉头,现在的工艺跟不上,先不说能不能弄成一片一片的,就是接口不漏水的问题就很难解决,明朝可没有电焊机。

朱钲这时候也明白自己有些难为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朱钲突然想起小时候老家的热炕,实际上暖阁和热炕不就是一个道理?

热炕还容易弄一些,就是有些浪费木材,但总比冻死人好吧!

这个就简单多了,朱钲一说,工匠就拿出了具体方案,就是需要大量的砖块。

这也也不麻烦,朱钲一挥手,10名军中资深工匠就变成了挂靠在内务府之下的砖瓦工坊主事。

考虑到今后用砖的地方还有很多,朱钲干脆让他们把工坊建造的大一些,不过又因为砖窑破坏环境,只能让他们跑去远点的地方。

“去保定府吧!京营整顿,会裁撤掉大量的士兵,让张敏联系一下大都督府,从那里招募吧!”

“待遇,管吃住,另外一个月20石粮。”

倒不是朱钲闲的管这些小事,主要是担心自己没有明确劳工的待遇,内务府会狠狠的压榨他们。

身边都是系统太监,所以并没有为朱钲的大手笔感到震惊,工匠们更是如此,所以,当张敏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待遇的问题已经板上钉钉。

劳工都是这个待遇,那么那些粮铺的掌柜、伙计岂不是要更高一些,毕竟那算是技术活。

考虑着这些的同时,张敏也急忙联系了方瑛,方瑛还在考虑那些没有通过考核的士兵怎么安置,结果张敏就主动的送上了门。

“管吃住,一个月还有一个月20石粮?”

得知了皇太子亲自定下的待遇,方瑛也觉得惊讶,这放在之前,就是京营的士兵也拿不到这么多的饷粮啊!

张敏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这时候主动上门,方瑛自然要套一套关系,而就在套关系的过程中,方瑛还得知了很多内幕消息。

“你是说,殿下要在京城开粮铺,低价出售粮食?”

张敏点点头,随后又急忙补充道:“这件事暂时不要向外说,毕竟这件事牵扯着不少人的利益,那些个商贾,胆大的很,别看粮铺是宫里的名义,挡了他们的路,拦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一样敢动小动作。”

方瑛没有辩驳,因为他明白张敏说的是实情。

甚至方瑛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也就是张敏老实没有那么多的心眼,换做他人,肯定不会轻易的把这件事说出去。

“那宫里的存粮可够?昨晚运粮一直到子时。”

“杂家也不知道,不过这些粮都不是宫里的存粮,而是殿下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听殿下的意思,好像并没有把这些粮放在眼里。”

并没有看在眼里?从昨晚到现在可是已经运了50万石(中间朱钲补了一次粮库)。

方瑛心里暗暗惊讶,同时也下定了一个决心,看来府里要和那些三晋来的粮商撇清楚关系了。

一边想着这些事情,方瑛一边带着张敏前往京营校场。

京营有士兵三十万,四年前于谦整顿京营挑选出10万精锐,而昨日,按照新军制又重新整顿了京营,保留10万常规数量的 同时,那20余万士兵如何安置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好在朱钲提议给他们一笔“丰厚”的“退役”费用,这才没有闹出事情来。

铛铛铛!

来到京营校场,方瑛召集了千户以上的军官,随后由张敏宣告砖瓦窑场的待遇和需要劳工的数量。

管吃住,一个月还有20石粮,这可是大好事啊!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去保定府,稍微远了一些。

突然想起朱钲的另外一个吩咐,在这些千户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张敏补充道:“每天的劳作时间和各个府衙相同,,一天四个时辰,另外一个月还有五日的休息时间,如果离家较远,可以利用这五天的时间回家,如果更远,这五天的休息时间可以累积,最多累积一年。”

累积一年就是60天的时间,除非是生活在最南方,否则这个时间足够了,虽然一样一半以上的时间会浪费在路上,不过这样遥远路途的几乎没有。

“安静!”

张敏的话让下面的千户们更加的吵嚷,直到方瑛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呵斥一句,才重新安静下来。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兵贵神速,现在回去问询一下有没有想去的,然后让他们到校场聚集,倒是会有人过来接他们。”

开窑场肯定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工匠从宫里出来就已经直奔保定府,他们需要先选定地方,然后才能让这些老公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