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39

第39章 官学

就在这时候,朱钲突然笑道:“也是一个说话不动脑的人,不错!今个起和张懋给我当个伴读吧!”

听到这话,张懋和徐永宁猛地抬头,满脸的不可置信。

虽然没有人说过,但对于朱钲,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勋贵们,都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敬畏。

同时,也觉得他对于皇亲国戚勋贵们极度不顺眼,虽然之前张懋说过要想好自己的位置,但是……

就是张懋也觉得,今后的勋贵必然讨不到什么好,可是他的位置让他明白,他别无选择,老老实实的可能还能安详数十年的富贵,但如果闹起来……张懋不认为谁有造反的实力。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钲竟然准备让他们当伴读?

伴读是什么意思,这是要培养他们当嫡系啊!

所以不可置信之后,便是狂喜,就是沉稳的张懋,此时都遮掩不住脸上的欣喜,至于徐永宁,已经裂开嘴在大笑了。

“不仅仅你们,还有勋贵中适龄的,全部接到宫里来吧!好歹祖上都是为大明立过功的,多少也让你们能继承了爵位。”

这时候朱钲的态度已经非常的明显,我针对的不是勋贵,而是勋贵中吃喝玩乐毫无能力的人。

年龄小的,没有能力也没关系,我培养你们!但是年龄大的,就靠你们自己了,能努力的努努力,不能的,那就想办法培养一个有资格继承爵位的子嗣。

否则,爵位是肯定不用想了。

“谢殿下!”

台下勋贵中,不少的勋贵听到这句话都涨红了脸,跪地磕头,不过更多的还是脸色苍白,双目无神,心中不知道想些什么。

扫一眼,朱钲大概找到了一些规律,磕头叩谢的都是有爵位在身的,而那些没爵位的,放在之前,虽然没资格继承爵位,但什么指挥使、都督的,还是不难获得的,但是现在……

都督?就是一个校尉你都要通过初级讲武堂考核才能获得,要么你就去战场上厮杀,有了功劳,一切也好说。

“至于你们,宗人府会告诉你们今后的待遇。”

“这对你们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有能力,皇族出身总要比旁人起点高些。”

宗室们苦笑,皇亲国戚却脸色异常的难看,外面的“小道消息”说的非常清楚,他们自然知道所谓的待遇是什么。

对于宗室们来说,还真不一定是坏事,尤其是那些庶子们,不用再圈禁在家里,更不用每月从宗主那里领取“微薄”的月钱,好歹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不过眼下来京城的基本上都是世子,所以没有太多的激动表现。

除夕宴除去朱钲之外,哪怕是内阁官员们吃的也不是很痛快,毕竟现在的各衙门里,多出来不少的“三教九流”人物。

除夕宴之后,藩王世子们匆匆的朝各自封地而去,京城的官学也正式创办起来,为此朱钲还特意购买了一百名书生担任学堂学正。

学堂(县学、府学)设学正一名、副学正两名,分管纪律、学堂先生们的俸禄等,再往下则是各个学科的先生以及助教。

助教实际上就是实习者,一旦实习期结束,合格的自然转为先生,不合格……则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之前的官学设有学正、训导、教谕等职务,而其他人员不享受朝廷编制,但是现在……哪怕是助教,也能够领取朝廷的俸禄,就是少了一些。

此之外,学堂也不再是私塾里优秀的学子才能够上学,只要你的年龄合适,那么你就能来,不过进门容易,能否通过考核毕业那就要看你的能力了。

这样做的花费会大一些,但却能够提高整个大明帝国百姓的识字率,不要小瞧这个识字率,识字率上去了,整个帝国的素质水平都会提高,对于大明律也更加的敬畏。

这也是当前京城百姓最热议的一件事,因为现在识字率太低,所以朱钲让礼部把原本的4岁读初级学堂扩增到10岁,另外……如果想要旁听,则不限制年龄,更没有任何的费用。

但是和那些学堂学生不一样,旁听生不享受伙食补贴,也就是不能免费吃食堂的饭菜。

不过你可以选择自带,或者购买,价格比外面要便宜的多,一个月也花不了50文钱,这还是吃的不少的情况下。

对于贫困百姓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只要县学毕业就能够获得童生的身份,府学毕业就能够获得秀才的身份,秀才的身份虽然不能当官,但是已经达到大明皇家粮行、银行的伙计标准,虽然只是一个小伙计,但这也是皇字号生意的伙计啊!

除夕宴的第二天,京城的预计的五十所县学正式开始招收学生。

宫里来的学政待人很是温和,不过如果你认为他们好欺负那就错了,有人尝试过,但是却被毫不留情的驱赶出了县学。

被驱赶出去的那人也并非没有背景,但这个时候谁敢和这些神秘的宫里出来的人们做对?

别说一个小小的五六品官,就是内阁的大学士,对这些人也是忌讳莫深,轻易的不和他们接触。

学正大权在握,剩下的先生们自然很是老实,负责招生的训导也不敢搞一些小动作,都是按照规矩来办理。

五十所县学一共招收5000名适龄学生,京城算上附近村庄,一共加起来人口超过百万,这个数量即便不能满足全部的适龄人上学,也相差不多。

真正恐怖的是旁听生,千万不要小瞧普通百姓对于这个机会的重视程度,自掏伙食费又如何?除非是真的还饭都吃不起的,否则谁会浪费掉这个机会?

尤其现在京城的粮价下降,不能说人人吃得饱饭,可至少只要找个活,一家人基本上饿不到了。

县学招生的那一刻,数不清的适龄和超龄人来到这里排队,适龄的还好一些,多是面对陌生环境有些紧张,那些超龄的则是忐忑不安。

旁听生虽然不限制数量,但是也要简单的考核一下,否则都过来,就是学堂的地方再大,也容纳不开。

学堂分为几个科,甲字科、乙字科、丙字科、丁字科等,分科的目的是为了不同进度的学生准备的。

有的科主要是启蒙,有的则是讲高深一些的、再有的则是针对毕业考核,科的选择来自你自己,你觉得自己应该到哪个科就可以去哪个科,随时可以换,一切自有。

只不过除去毕业考核之外,每个月还有小考,连续三次小考成绩为丁,那么等待你的结果就是开除学籍。

有些残忍?但是没办法,大明朝的想要通过学习翻身的人太多太多,既然你不珍惜这个机会,那么就没必要浪费资源。

走一个学生,便能够挤进来一个旁听生,也许这个旁听生就是未来大明朝的国之栋梁。

一个学堂招收学生只有100人,而一个教室,最多只能容纳30人,其中10人为正式学生,20人为旁听生。

适龄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压力,但是他们的年龄太小了,很多一进入学堂就紧张的哭起来,先生们可不是来照看孩子的,一番训斥之后,哭的特别厉害的赶出教室,然后通知父母来领走。

当然,这样的并不算驱逐,不过明天如何还哭,依然会被赶走,这样一来…一个月之后必然会不合格,连续三次不合格,那等待你的只有走人一条路。

适龄学生没有什么竞争,但是旁听生……听说第一天的时候很多人都动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