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西、北四洋中,东洋和西洋两个名词出现最早,形成在元代以前,与南宋对外海上通商的发展有很大关联。航海需辨认方向,人们把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划分为东洋和西洋,当时东西洋的区分主要以指南针的指向为标准,磁针指向子午线以西,称西洋,磁针指向子午线以东,称东洋。
明清之际,欧洲许多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来华欧洲人皆自称西洋人。清代前期,“东洋”“西洋”二词的固有词义虽继续存在,新的含义则用得更广泛。同时“西洋”却含有两个不同的界域,西洋逐渐广泛用来称呼欧洲西部地区,而原有的西洋界域逐渐被取代了。鸦片战争后,一切关于东西洋的记载都作了重大改变,当时所说的“西洋”皆指欧洲。东洋已用来专指日本,并沿用至今。
南洋、北洋较东西洋要晚,乾隆以前,南洋一词已流行,它包括的地区都是元明时期的西洋转变而来的,如越南、交趾、柬埔寨、暹罗、爪哇等地。北洋的产生是中国学者从西人在华的著作中转译而来的。《海国图志》书中专章叙述北洋各国,如俄罗斯、普鲁士、瑞典、挪威、丹麦等。可见,这里所说的北洋是指北欧而言。
另外,在中国领土内也有过南洋、北洋的名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江以南的五个通商口岸,并设五口通商大臣办理有关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开放了长江以北的三个通商口岸,同时又设三口通商大臣。后来五口通商大臣定名为南洋通商大臣。负责北洋各口的三口通商大臣称北洋通商大臣。这里的南洋和北洋,是对中国沿海的区分,与世界范围内的南北洋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