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地理与资源(和谐教育丛书)
8956300000058

第58章 青岛街道名称的沿革

青岛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城市,才有80余年的历史,历来属即墨县所辖。据《即墨县志》记载,清朝末年这里属于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的范围。现在的市区一带,当时仅有10余个村庄,村民多从事农业和渔业。1891年,清政府调山东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回营移驻胶澳,建立总兵衙门(旧址在现太平路青岛人民会堂)筑土垒、设炮台、修兵营,青岛才逐渐发展成为市镇。

1897年,德国帝国主义派兵侵占了青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为期99年的《胶澳租借条约》,青岛沦为殖民地。德国为了把青岛作为经营远东的基地,开始进行了建设,对青岛原有的一些村庄进行拆除,合并为青岛村、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4个村落。

德国在青岛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统治机构,随着房屋的增多,街道也开始出现了。青岛最早出现的街道是亨利亲王街(现广西路)、皇族街(现兰山路)、威廉街(现太平路)、汉堡街(现河南路)等。到1914年,当时的青岛市区有70余条街道,多以德国皇族和德国地名命名,均用德文书写。还严格规定:现市南一带是欧洲人居住区,中国人只得住在现市北一带的鲍岛区。这一规定反映出青岛沦为殖民地的悲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取代德国占领了青岛,街道的名称也多改为日本的地名,德文的“街”变成了日文的“町、丁目、通”并用日文书写,如广西路叫佐贺町、兰山路叫姬路町、太平路叫舞鹤町、河南路叫深山等等,并且连青岛市内的山名和岛名及公园名也都改用日文的地名或人名,如观海山叫八幡山,信号山叫神尾山,前海的青岛叫加藤岛,中山公园叫旭公园等。日本帝国主义把青岛作为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集散地,在青岛也进行了一些建设,到1922年街道发展到200余条。

1922年我国接收青岛后,对日文的路名进行了全部改革,一律改用以我国各省、市、县名和自然地理实体或吉祥嘉言的词语命名,这在我国城市街道的命名方面是一大特点。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街名又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调整,如把安东路改为丹东路等。解放30年来,市政建设有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青岛已拥有555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