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29

第29章 法门寺地宫八重舍利宝函的佛身表现——法身、报身、应身(提要)(1)

白文

法门寺地宫八重舍利宝函的第四、五重宝函上分别刻画有不同的佛、菩萨图像,特别是第四重宝函的四面刻画的毗卢遮那佛、药师佛、释迦佛、如意轮观音。这些佛菩萨之间在时间、空间上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可以认为是继时空观佛像体系后流行的佛的法身、报身、应身佛身观图像系统。这和年代稍晚的西安某企业从海外收购的佛舍利五重塔的第二层佛身观图像系统应该是一致的。

法身是将佛陀所说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也就是法身佛。释迦牟尼由生到死是生身,死后生身虽不存在,但其功德和法力是永恒的,他悟得的真理,传播的佛教是永存的。由于有法才有佛存在,所以佛以法为身,称为法身。作为法身佛信仰的对象,就是《华严经》中莲花藏世界的主角毗卢遮那佛。青州龙兴寺窖藏中就有数例北齐的单体法身佛像,铭文中明确指出为“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即法身佛。

报身指菩萨经过波罗蜜(到彼岸)的修行与誓愿完成,成为完全圆满的理想的佛陀。作为报身佛信仰对象,如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的主尊卢舍那佛;还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等。

应身是为了配合教化对象的需要,而变化成种种形象的佛身。这与报身相同,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为了救渡特定的人所出现的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应身,以过去六佛为始的多位佛以及未来的弥勒佛都是一种应身。应身同时也可区分为应身与化身两种。化身是不具备相好而以种种形象来救度众生的佛身,所显现的形态有时候是凡夫,有时候则是梵天、帝释、魔王、畜生等形态,在五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中现身说法。虽说六臂如意轮观音是菩萨,僧形的地藏、不动明王、圣天、欢喜天等,都可视为应身佛或化身佛。

第五重宝函上刻画华严经体系中法身毗卢遮那佛与其胁侍菩萨文殊、普贤构成的华严三圣。其中文殊司智慧,普贤重修行实践,两者结合构成了可以拯救世人的神通能力,体现出带有神格化的法身佛。这一组合在盛唐以后敦煌壁画中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

法门寺地宫八重舍利宝函的佛身表现,体现佛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对佛陀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的不同身份和性质的总结。法身形同佛舍利,对他的供养、膜拜,可以带来智慧和觉悟,及种种神通,进而可以成就报身佛和化身佛可能性。法门寺地宫八重舍利宝函上的这些佛身表现是依据华严经的法身终极崇拜思想,象征毗卢遮那法身佛的永恒、普遍、寂静、圆满。这和唐代以前盛行的三世佛、西方净土信仰图像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注:华严宗认为:毗卢遮那和与卢舍那在音译上有全称和略称之分,毗卢遮那佛为法身,卢舍那佛为报身,早期则不分。

(白文,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海外回归五代至宋佛舍利五重宝塔探微文军丁亥初夏,宝塔适从海关运抵古城西安,初见之,火漆依在,封签未拆。众人恭候其旁,祈其速展重光。待得剥去重重包裹,贴金彩绘之石刻佛像伴以莲台亭阁、宝珠、宝塔,连续呈现,目不能接,口出惊叹,缘心顿生。其后又数次观瞻,昼夜磨思,偶有心得便即诉诸笔端。然塔有五重,其内涵甚丰,时代背景,瘗埋制度,图像寓意等等皆值研究,字词虽丰,难择其意而表。幸有王崇仁先生之邀,常有机会侍于当今中国文博界、史学界诸多专家学者之侧,陪同瞻礼,龄听磋讨;又逢各方高僧大德前来诵经供养,造化波及四方。沐八方之灵气,集自身之浅学,遂成以下文字,恭呈于方家之前,求而正之。

关于佛像的排列五重佛塔是由大小、质地不同的五个独立的塔依次套接组成的。第一重是彩绘贴金石塔,第二重是铁塔,第三重是铜塔,第四重是鎏金银塔,第五重是金塔(实为金瓶,图一、1-6),珍贵的佛之舍利就被珍藏在此。从技术层面上说,塔的套合可以依其大小规格的依次递减较为容易地完成。但是,塔上的造像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轻举妄动,他们在告诉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即该塔的制作目的和寓意何在?这是一个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问题。而弄清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则是对第一重石塔上八尊佛像的排列问题。

由于该重石塔没有塔座,由上下两层大小各异的十六块石板组成了塔身,使塔的平面形状呈八角形。两塔身间以仰莲台座相隔。八尊佛像就是被以浅浮雕的形式雕凿在八块较小的石板上,而且做了彩绘贴金处理,庄严辉煌。这八块小型石板组成了塔身的上半部分,塔身的下半部分则由另外八块较大的石板组成,其中的四块上开了塔门,另外的四块被格栏分做三层,分别雕刻着仕女及力士图像。图一五重舍利宝塔全图1.五重宝塔剖面图2.石塔3.铁塔4.铜塔5.鎏金银塔6.金塔幸运的是在其中的两块石板上有墨书的痕迹,一块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字,另一块则只见到弯向一侧的笔迹”(图二),看不出是什么内容。推测这些独立的石板本来应该有摆放的顺序,而且被标注了顺序号,现在却湮没了。除了这两块石板上的墨迹,其他的石板上竟然找不到丝毫的痕迹,却让人有些想不通。该怎样来组合这些石板的问题,也就成了该怎样来排列这些佛像的问题了。首先当然是根据最初的供养者所希望表达的寓意来排列。那么,这个最初的寓意又在哪里呢?虽然没有任何铭文的记载,但是,五重佛塔上的图像内容已经向我们做了明确的说明,这个说明即是:五重佛塔佛像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来排列的。这点我们必须从最内一重金塔上依次向外来说明。

金塔上的佛像仅有做智拳印的大日如来像。金塔是珍藏舍利的圣物,是整座佛塔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塔上独立地出现大日如来的图像,其地位是非常突出而且重要的,表明供养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此佛。另外,在金塔上与大日如来向背出现的另一尊造像是右手托塔,左手执戟,身着戎装的北方天王像。这尊天王造像的风格异于密教,刻意地放在这里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护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定方位,因其在大日如来的背后,所以大日如来成为面向南方的佛。

图二石塔上的墨书a石塔上的墨书b图三1.金塔上的大日如来像2.金塔上的北方天王像3.鎏金银塔上的佛像4.铜塔上的供养人和力士像第二重铁塔的方位从结构上来说是可以随意放置,因为它是八角形和圆形组成的,而且塔身上的四门,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塔座上以镂空的方式雕造出来的“卍”字符号,这是佛胸前所特有的符号,所以我们必须将这个符号的一面与该塔塔身上的门相对,然后再与接着,第四重鎏金银塔的塔身上有一个门,银鎏金塔上的佛像共有三尊,在门两侧分别是佛涅盘像(西面)和大日如来说法像(东面),另一幅佛说法像位于两像中间,向北的位置。金塔既然是置于银塔之内的,所以必须将门对准金塔上的主尊,使主尊的形象显现出来,供人瞻仰礼拜。与此同时,里外两重佛塔的佛像间就有了一定的对应关系:金塔中的大日如来恰好显现在银塔的塔门中,而围绕塔门的则是鎏金银塔上做说法印的大日如来图像和涅盘图像,大日如来被再一次突现出来。

再次向外的第三重铜佛塔上,佛像的图像没有了,只有供养人和力士的图像(图三、1-4),而且这些图像的面孔与风格又一次地异于密教,其一致的朝向都是向着塔门的,这个门只有一个,所以塔门是正面的,与前鎏金银塔的塔门相合一处。这样,三重佛塔的对应关系出来了,第三重铜塔实际上是一个供养空间,是针对内部两重佛塔而设置的。

里层铜塔的门相对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时候,从第二重铁塔的门向存放舍利的金塔方向是通透的,而且金塔上的大日如来造像也同样通透到外面的世界。铁塔所代表的空间依然是供养空间,在四个门上曾经供养着四尊南传佛教风格的菩萨,可惜现仅见三尊了。而且,在塔的底座及塔身上还留下了多枚“开元通宝”钱币(图四:1-2),再次证明这个供养空间的存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铁塔塔身顶部的八角形塔檐的八个角中有五个角上是有铭文的,分别是“句宗受为守”(顺时针念)(图五)。作何解释尚不清楚,但是这个“守”字,应该是守护、护卫之意吧,对于这四重塔上的菩萨、供养人、天王、力士来说,他们对佛的守卫、供养已经非常完善了。

由于第一重石塔的塔身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最下面的一部分正好也有带门的四块石板,在安放石塔时,其四门正好与铁塔的四门对应,从门外望进去,可见镂空的“S”字当前,菩萨侍立的供养空间。

这样,从五重舍利塔的中心处贯穿而来的图像始终是大日如来。为了与此相呼应,在第一重石塔的八尊佛像中便再次出现了大日如来的图像,其塔刹上出现了五佛顶尊的图像。而且,将大日如来的形象再次做了突出的刻画。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根据石塔上八尊佛像的造型模式,显然可以将他们分作两组:唯一的一尊释迦涅盘图像应独立出来为一组,其余七尊跏趺坐于仰莲座上,有身光和头光的佛像应是另一组。在七尊佛像中,一尊莲座下有一小方形台支撑,其余六尊皆无此小台。似有意想使该尊造像异于其他六尊者,而造像者的目的恰好达到,因为该尊造像整体造型与其他六尊是不同的,他是做智拳印的大日如来的造像。其僧衣已残,衣上无色彩,保持石质的原色,正是在表现大日如来的白色相貌装束;头戴宝冠,冠前似有箍固于额部,惜箍亦残。而宝缯从冠侧飘垂于两肩以下,缯中有凸起花结。

图四1.铁塔的卍字符号2.塔身上留存的“开元通宝”钱币大日如来图像的反复出现,证明了他在塔上的中心地位。所以,在排列石塔上的佛像时,我们将大日如来的造像必须放在与金塔上大日如来图像同一个位置,即面向南方的位置。

既然有大日如来造像的出现,又有其他的诸尊佛像与其有相似的造型,所以必然使人联想到五方佛。而其余六尊造像除手印不同外,坐姿、发式、衣着均同。坐姿已如前述,发式均为素光圆髻,髻珠较扁藏于肉髻间;着双领下垂式宽袖大衣,内着僧只枝。由于眼睛的开相相异,有的平视,有的上扬,所以面部表情给人以平实凝重,灵犀庄严等各异的感受。整个头部丰满而略呈扁圆的特点,与大日如来丰满但略瘦长的脸型有明显不同。双耳的表现也各不同,有垂至肩部的,也有垂至脸颊底部即收住的。根据他们的手印,这六尊造像中有四尊分别是:东方阿闳佛,做触地印,代表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做禅定印,代表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做与愿印,代表平等性智;北方不空佛,做说法印,代表成作所智。以上四佛与代表法界体性智的大日如来共同组成五佛,表示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这样,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其左右两侧分别排列着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的阿闳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