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新策略
45995700000006

第6章 学习的自主性原理(2)

由上可见,坚持学习的自主性,在确保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学习结果的显著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主张学习上“自求自得”才为有益。他认为学习如果缺乏自主,出于被动,则对外来知识的了解往往是肤浅的,这样最终必然导致心中一无所得。现代学习理论表明,在学习活动中需学习者的大脑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并始终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有效的思维加工,才能保证学习中所输入的各种知识信息的有效吸收。要想如此,就一定得根据学习自主性原理的要求,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其自主积极性。

如何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一、对中学生朋友的几点有关要求

进入中学之后,随着身心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中学生在形成学习的自主性方面具备了相应的基础与条件。但这种学习的自主性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中学生朋友自觉的培养与锻炼才能最终得以形成。在培养学习的自主性上,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习的自主意识是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思想基础,没有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学习的自主意识,就是要学习者在思想观念上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学习前途的决定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业负有主要责任”,并经常以此明示与告诫自己。要想确立学习的自主意识,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坚决消除在学习方面对老师和父母等外部条件过多的依赖心理。如果不这样做,在学习方面处处依赖于人,那么其学习的自主意识是难以真正树立起来的。

(2)应对学习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做到把学习视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使学习自主意识的建立有着良好的心理依托。如果将学习视为是教师及父母的一种要求和责任,仿佛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持一种“为他人而学”的观念,那么这样的学习者是根本难以形成真正的学习自主意识的。

(3)应具有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学习的自信心是形成学习自主意识,发展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心理特征。如果缺乏学习自信心,那么学习自主意识终难树立,其学习自主性也就失去应有的心理支撑而无法培养成。在学习实践中,不少同学之所以随波逐流,苟同于人,或过于依附师长,往往是缺乏应有的学习自信心所致。因此,要树立学习自主意识,形成学习自主性,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2.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的自觉性是学习自主性的集中体现。学习的自觉性通常是指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自我操纵与监控之下,其学习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和为外力所驱使的。因此,具有良好学习自觉性的同学,在学习中总是目的明确,从不盲目行事,总是积极主动,勿须外在强迫。这种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者应做到:

(1)真正懂得学习对社会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当学习者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如果对学习持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想法与态度,在学习上是难以形成真正的自觉性的。

(2)培养与形成良好的敬学精神。要求对学习充满热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表现出笃学求是的态度,这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重要心理基础。如果学习者对学习没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等敬学精神,很难想像他能够形成真正的学习自觉性。

(3)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学习的目的性是衡量学习自觉性的一个显著标志。凡是具有良好学习自觉性的学习者,在学习的每一阶段和每一具体活动中都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始终围绕学习目的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而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同学,其学习漫无目的,经常处在瞎碰乱撞,混乱无序之中,致使学习造成了很大的空耗,进而直接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而,要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就应注意在学习中确立明确的目的。

(4)培养学习的自我组织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活动的精心自我组织方面。一般来讲,具有良好学习自觉性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中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且具有合理的组织性,即在学习之前有明确的计划安排,在学习之中,既能严格按计划有条不紊地从事学习,也能随时根据学习的进程,组织具体的学习活动,以确保学习的有序性与条理性,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因而,要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就应注重培养学习的自我组织能力。

3.加强学习的自立行为

学习的自立行为是学习自主性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所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者能够自己去确立学习目的,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的步子与进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具有学习自立性的同学,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靠老师安排,也不是机械模仿别人的一套学习模式,而是在充分尊重与有选择的接受老师指点和善于合理学习与吸收别人学习长处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学习风格,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模式。要想加强学习中的自立行为,需要学习者做到:

(1)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学习者的学习自立行为只能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学习者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做到在学习之中持积极的心态,有足够的投入,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勇于探索,不回避学习难题,并尽全力去解决,不怕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善于从偶尔的失利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方式,努力攀登学习的新高峰,才能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精神。

(2)应努力战胜妨碍自立的心理障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如胆怯、畏缩、恐惧、逃避、高度的焦虑等会直接妨碍其学习自立行为的形成与表现,并会造成对整个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学习实践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各种问题,不敢问老师,也羞于问同伴,在学习讨论中,不敢理直气壮表示个人的看法,在课堂上怕举手发言,这些表现主要是由上述心理障碍造成。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学习自主行为,就应该战胜自卑、胆怯、恐惧等心理障碍。

二、对师长的几点有关建议

1.应该清晰认识到学习自主性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及其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2.应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相信绝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形成与发展良好学习自主性的,并为他们发展学习的自主性营造与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条件。在实践中尽可能做到使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的、规划学习进程、选择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而切忌对他们放心不下,事无巨细的去过问,去监督,甚至干预或越俎代庖。教师应明白,自己少一份干预,就给学生发展学习自主性多提供了一份机会。

3.应设法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求知欲,强化其内部学习动机,设法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业成功。很难想象,当一个学生对学习缺乏心理需求,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并常处于学业失败带来痛苦的条件下,他怎么能真正建立起学习的自主性。

4.应保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哪怕这种积极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效果,也应加以保护和支持。应该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的发挥,正是学习自主性的一种直接表现,同时又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这种学习自主性。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必要的保护,且经常受到忽视甚至伤害的学生,他何以能够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主性。

5.在平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为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教学的要求上也应具有一定弹性。如果不给学生留有这种空间或在教学要求上规定过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难以培养和发展起来。

6.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个性是形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心理基础。没有学生的学习个性,就不可能形成学生真正的学习自主性。一旦我们忽视了这一点,而总要求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统一的规定去做,或竭力主张让大多数学生一味仿效少数个别优等生的学习样式,那么,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也就难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也就难以养成。

7.对于少数部分缺乏起码学习自觉性的学生,不要以为给他们提供发挥自身作用的机会,他就一定能够发展其学习自主性。对于这种人应提出必要的学习任务与要求,并应随时有所督促,只有当他在学习中逐步表现出更多的自主行为时,有关要求与督促方可逐渐减少,直至取消。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对这样的学生一直抓得过紧且是抓而不放,如若这样,这部分学生恐怕永远也难形成其学习的自主性。